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海洋日:海洋保护需要共同的努力

CGTN CGTN 2022-06-09

海洋覆盖了地球70%以上的面积,孕育着万千物种,为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22年6月8日是第十四个世界海洋日,主题为“振兴海洋,集体行动”,旨在呼吁各国共同采取措施保护海洋,与海洋建立一种新的平衡,恢复它的活力与生机。
浩瀚的海洋并非无穷无尽。塑料污染、化学污染、过度捕捞、气候变化以及其他人类活动对海洋生物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海洋生态系统有着独特的资源和极高的生态、经济价值,对于海洋环境的修复和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些“海洋屏障”也正面临着威胁。 

修复见成效 多种生物重现于海草床中

近几十年来,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海草床已完全退化,中国的海草床也面临不断衰退的趋势。为了挽救“海底草原”,中国海洋大学的研究团队自2006年起就致力于海草床的修复,并取得显著成效。
作为团队的带头人,张沛东教授介绍,海草床之所以被称为海底草原,是因为它能释放氧气,从而可以改善海洋环境,为海洋动物提供重要饵料,同时,它还有着非凡的固碳功能。
目前,在张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的努力之下,山东和河北附近海域超过2万亩的海草床得到修复和养护,海草床退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多年不见的松江鲈等海洋生物重新活跃于中国沿海海域的海草床生态系统之中。

海底“种珊瑚” 以国家标准为指导
珊瑚礁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不仅保护着海岸线,还有助于维持海底生物多样性。2006年,现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廖宝林刚刚从大学毕业,入职广东徐闻珊瑚省级保护区。当时国内仅有一个国家级珊瑚保护区,人们对珊瑚认识较少,渔民大都以为珊瑚是石头。
2007年,徐闻珊瑚省级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渔民向自然索取资源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然而,人类活动依旧是影响珊瑚礁生态的主要原因。从廖宝林对近岸珊瑚礁的监测调查来看,渔业行为、海水悬浮物增多、海水富营养化都对珊瑚造成影响。
此外,气候变化也给珊瑚带来了威胁。2020年,海南西部海域到广西北部湾一带发生了珊瑚“热白化”现象—当不断升高的海水温度超过珊瑚所能适应的温度时,珊瑚出现了死亡现象。
在远海海域,珊瑚的健康与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密不可分。棘冠海星是“珊瑚杀手”,而法螺则是棘冠海星的天敌。如果法螺被过度捕捞,棘冠海星将会大规模爆发,珊瑚只能被蚕食殆尽。如今,法螺和许多珊瑚物种都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受到法律的保护。
在海底“种珊瑚”是目前修复受损珊瑚礁的一种较为成功的方式。珊瑚修复有一定的专业性,不规范的操作不仅仅会导致修复的失败,甚至会影响到原生珊瑚的生长。海洋生态修复国家标准《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将在2022年10月1日起实施。随着越来越多的个人、社会团体、组织和机构参与“种珊瑚”的行动,这份指南为规范珊瑚修复在技术标准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导。

集体行动护海洋 
中国积极履行保护承诺

多年来,国际社会在海洋保护和研究方面持续开展合作,但还远远不够。海平面上升、珊瑚白化、物种数量下降,海洋面临的危机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需要更紧密的国际合作以及更强有力的集体行动。
“集体行动”意味着各国应携起手来,为推进一个共同的目标协同行动。向海洋倾倒污染废水、捕杀珍稀海洋生物破坏生态平衡、坚持单方面主张、无视来自国际社会的呼吁,都与海洋“集体行动”的理念背道而驰。
为加强海洋科学研究、推动海洋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联合国将2021年至2030年确定为“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以推动国际相关科研领域合作,支持相关国家应用海洋科学进行海洋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中国一直积极履行保护海洋的相关承诺,参与海洋保护国际合作。中国已同葡萄牙、欧盟、塞舌尔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蓝色伙伴关系,在蓝色经济、海洋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海洋科技等领域加强协调和协作,共同推动全球海洋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中国还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推广应用自主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在海洋观测和监测、海洋环境预报、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提供中国技术和中国方案。
海洋自成一体,不能分割,我们面临的海洋问题不会孤立存在,我们的未来紧密相连,我们需要共同携手守护海洋,振兴海洋!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CGTN Nature邀你一起观看《美丽中国:自然》的大美三沙系列,希望这部诚意之作让你对中国奇妙的自然生灵有更多的了解。


推荐阅读:
世界海洋日 | 守护好这片蔚蓝
CGTN纪录片《美丽中国:自然》上新!一起看遍祖国南北万物生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